当前位置:北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通知公告
“黄码医院”为疫情下的群众撑起生命健康保护伞
疫情之下,如何解决隔离管控患者就医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7月14日,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到紧急任务——负责筹备建立北海市“黄码医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卫健委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二医院党委全面统筹,积极推进,医院各临床科室积极协调调派医务人员和设备入驻北海市银海区人民医院,短短一天时间,由来自市二医院、银海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及市皮防院6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的“特殊医院”筹备完成。


7月15日起,银海区人民医院被指定为“黄码医院”并正式启用,开设绿色通道,保障特殊人群就医需求。启用时,医院配置工作人员108人,主要开设发热门诊、门(急)诊、综合住院部(内、外、妇、儿科)、产科和血透室等几个临床科室。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就诊人数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封控区、管控区以及黄(红)码群众就医需求,医院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增设新的科室。截止到7月31日,“黄码医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增加到305人。同时,医院不断科学调整和优化科室设置,增加病床数量和设备仪器以满足实际就诊人群需求,已基本实现住院病患单人单间。
医术精湛的“积极分子”
7月21日,一名多处骨折并截瘫的“红码”患者被紧急送到“黄码医院”。医院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在各科室医护人员通力合作下,骨一科副主任农建部作为主刀医生,他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在多位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这场历时10小时的手术最终宣告成功。

但是这场手术并不易,在手术中途,面屏不停起雾模糊,防护服闷热难受……台上医护人员因大量出汗甚至出现了脱水症状,但大家都不敢有一丝松懈,他们根据手术情况分批从手术台上撤到清洁区短暂补充水分或葡萄糖增加能量后重新穿上防护服继续战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所有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

7月20日,农建部医生刚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疫情发生后,他主动申请前往“黄码医院”支援,他说:“作为一名入党申请人,组织考验我的时候到了,疫情防控一线哪里需要我,我就坚守在哪里。”
坚守岗位的“超人妈妈”
作为北海市银海区人民医院护理部负责人的覃艳妮已经连续在“黄码医院”工作19天了,从7月12日起,她和她的爱人就在外抗疫没回过家。“妈妈,妈妈,我们都挺好的,但是也很想你,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呀?”视频通话里大女儿和小儿子满是期待的笑容,这是覃艳妮最大的精神支柱,“快了,快了!”覃艳妮总是将最柔软的一面留给家人,但是一转身,她就已经是身披白衣的战士了。


7月17日凌晨1时,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的覃艳妮因为过度劳累、体力透支突然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科室的医护人员赶紧将她抬到抢救室进行救治,并转回主院区继续治疗。凌晨4时,覃艳妮清醒过来了身体并无大碍,同事们劝她多休息一下,可此时正是疫情最艰难的时候,“黄码医院”人手紧缺,所有人员都在忙碌加班,她心里还牵挂着防疫工作,恢复体力后,第二天一早她又返回岗位,与大家并肩战斗。

一线战疫的“伉俪夫妻”
作为医院双职工家庭,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董文波、陈智凤两位医生义无反顾,加入北海市“黄码医院”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得知家乡发生疫情,董文波医生暂停了外地的进修课程,作为预备党员的他主动申请返回北海支援疫情防控一线工作。7月20日起,他进入“黄码医院”的发热门诊负责发热病患的诊治,妻子陈智凤则在儿科门诊工作。发热门诊每天都会接触到阳性患者,感染风险大,下班后也不能随意与其他科室人员接触,二人虽在同一医院内工作却无任何交集。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先有大家、才有小家。”陈智凤表示,作为双职工抗疫家庭,她从不“矫情”,“我们并不特殊,在岗位上的都是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都在为早日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医护人员的奉献本色。


疫情当下,发热门诊、急诊24小时运转,压力倍增,护理人员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常常是超负荷工作。在这些重点岗位上,90后的年轻一代冲锋在前,以柔弱的身躯担起主力军作用。她们有辛劳、有汗水,但是没有怨言、没有退缩,用心服务患者,用温柔呵护生命。


7月15至8月3日,“黄码医院”共计接诊5026次。发热门诊诊治1122人次;门诊诊治3653人次;其中血透527人次。入院251人次,现有住院患者38人次。共开展手术32台;分娩56人次。
“黄码医院”的医务人员们以医院为战场、以岗位为阵地,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与承诺,用无私奉献诠释医者仁心,在疫情之下,为北海市特殊就医群众撑起了守护生命健康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