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海市卫生健康委绩效工作亮点展示(九)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分级诊疗格局不断完善
一年来,市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及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多措并举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促进“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的分级诊疗格局加快形成。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银海区福成镇中心卫生院改建及设备配置项目、海城区地角卫生院搬迁建设项目和合浦县西场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综合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福成镇中心卫生院改建及设备配置项目已完成建设投入使用,地角卫生院搬迁建设项目已完成建设、准备投入使用,西场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综合大楼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正在推进,争取2023年9月投入使用。全市政府办村卫生室服务能力100%达到了国家标准,建设了北海市乡村医生信息管理系统和VPN专网设施,创新我市农村医防融合工作,实现乡村医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提高乡村医生工作效率,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保障乡村医生为城乡居民提供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直接为农村居民实行城乡医保费用直接结算,居民医保参保人在村卫生室看病,可以直接报销,实现了农村居民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均有医保享受,进一步夯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助推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用好用足政策措施 基层卫生队伍日趋稳定
研究制定《北海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措施。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两个允许”,推行灵活的人事管理政策,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对工作年限长、业务水平高的在岗乡村医生,在使用事业编制及控制数时可给予倾斜政策待遇,优先录用,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实行乡村医生入编转正制度,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激发基层内生动力。大力实施“乡聘村用”,通过“包工资”和“包保障”,乡村医生人年均总收入可达7.81万元/年,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和后顾之忧,提高乡村医生责任感和归属感,全市334个政府办村卫生室已实施“乡聘村用”乡村医生338人,确保了每个政府办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以上合格的乡村医生。持续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2022年,我市共培养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38名,共有96名村卫生室定向订单生毕业回到县区参加工作、14名订单生顺利完成规范化培训回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服务,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72名全科医生,每万人拥有3.05名合格全科医师。
落实分级诊疗措施 基层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普遍提升
制定《关于印发北海市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和医疗保障能力三级联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措施,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分区包片,建立覆盖各县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5个网格。每个网格组建1个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依托现有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将辖区内所有居民纳入管理,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对应转诊关系。明确北海市人民医院等综合能力强的医院同时作为医联体外部协作医院,建立对应转诊关系,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秩序,提升基层新冠病毒感染者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诊所)健康监测及医疗服务网底作用,督促指导县区做实重点人员调查及健康监测工作,进一步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对重点人员进行调查造册登记管理,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摸排和开展健康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共20.01万人。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基层氧疗点,方便群众吸氧治疗,北海市34个基层医疗机构,有中心供氧设备的基层医疗机构13个,瓶装供氧的基层医疗机构21个,有供氧气企业1个。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血氧监测仪配备,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了20个以上的指夹式指夹式血氧仪,每个政府办村卫生室均配备了2个指夹式血氧仪,严密监测重点人群,及时发现和上转有重症发展倾向的患者。
加强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北海市共有公立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已有3个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推荐标准,5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国家基本标准。2022年,全市有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基本标准核验,2个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推荐标准核验。持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让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百姓多元化健康需求。截至目前,全市有30个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6.3%的村卫生室都具备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市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切实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
加服务管理和专项资金投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开展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384个,签约医生1046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一县三区,一般人群签约服务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44.55%;重点人群签约率69.77%;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按要求完成随访服务。稳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补助经费连续三年各提高5元/人,由2020年的69元/人增加到84元/人,以绩效评价为抓手,不断提升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深化高血压、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重点加强儿童、老年人等人群健康管理服务。